第九章 指路(2 / 3)

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3385 字 1个月前

思,杀了便是,哪那么麻烦?不愿学,不愿改变生活方式,那就死。

谁还好言好语哄着你,细心耐心教你?你配吗?

二人说话间,那边的乡村土路上,十余骑风驰电般掠过。

王纯看了眼,道:「那是张督治下的飞骑军,共五百骑。分作数十股,骑马查看各处屯田之所,见到麦苗稀疏的,便报上去。轻则鞭挞屯将、里正,重则槛送建邺治罪。」

安置在淮南诸郡的胡人是以屯由形式存在的,各自划分区域,主官为屯由校尉,俗称「屯将」,基本上以一千户为单位,就像当年邵勋在陈郡等地收拢灾民屯田一般。

对他们的管治是非常简单粗暴的。

各屯派人去合肥、寿春等地学习,然后领一面屯旗及种子、农具、牲畜若干,回家春耕。

朝廷检查的方式就是派骑兵到各处巡视,见到人不在的就派兵抓捕,见到麦苗稀疏的就打,种得好的则给以酒食、绢帛赏赐,该屯在下一年也能分到更多的耕牛、农具,甚至拨下钱物一一资源有限,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。

第一年的效果是非常差的,四处乱窜的人很多,其中或许还有因为语言、风俗不同酿成的冲突,或者因为不适应环境闹着要北返,但谁分辨你的冤屈?敢反抗就打杀,如此而已。

淮河北岸诸郡丁壮大集,早些年被迁徙过来已经慢慢稳定下来的氏羌、匈奴也没法和他们共情,谁敢渡河北上,直接击之。

有不满着,有委屈受着,有血泪咽下去,实在忍不下去就造反,没关系,正等着呢祖约、王纯都明白,没指望着这些被迁徙过来的第一代完全适应中原的生活,等他们死完了,第二代就顺服多了。

但如果你不管,任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,第二代和第一代的区别不会太大,

白白浪费了时间。

汉魏时匈奴都内迁平阳、太原多少代人了,不管就是那个样子。

王纯离开后,祖约带着部队沿着芍坡继续西进。

他看着烟波浩渺的湖池,暗叹这些胡人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。并州、雍州很多人都没水浇灌麦田,只能种比较耐寒的粟,淮南不但雨水充足,还有完善的水利陂池,几乎是「天府之国」,这么好的地给他们真是浪费了。

******

就在祖约率军巡视庐江时,燕王邵裕带着千余兵士南下到了合肥。

他是被父亲「赶」过来的,说是看看淮南怎么管理鲜卑俘众,毕竟辽东可有不少俘虏呢,至今还在放牧。

其实他本来都要返回辽东了,盖因母亲已经松口。不过祖父身体每况愈下,已然不能下床,左思右想之下,便决定暂留一会,顺便多搜罗些物资、招募些人手、学习下经验父亲令少府拨绢万匹,让他看着采买各色物品。

合肥附近有一屯,乃鲜卑人,俘自徒河。

邵裕带人四处转了一圈,对辽东那数万高句丽、鲜卑、乌桓的「改造」有了点谱。

淮南条件太好了,说实话比江南还好。

没有江南那么湿热,又不如北地冬天那么冷,正处于南北交界处,整饰好了的话,很可能比江南产粮还多,毕竟这里同样能一年两熟,一样河湖遍地,平地还更多。

不过辽东就不一样了,最多一年一熟。有了黑麦后,或许可以尝试两年三熟,但比起北地的两年三熟,亩收还是会略少一点的。

父亲曾建议他搞大庄园马耕、轮作制,将那些俘获的胡人变成庄客。

即圈一大片荒地,用广种薄收的办法,一部分土地种黑麦、小麦、粟等粮食作物,一部分土地种豆子,一部分土地留作牧场,

两年或三年后,原本种粮食的田地改为牧场休耕,以恢复消耗的地力,原本种豆子的田地改种粮食,原本休耕的草地改种豆子或能肥田的牧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