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6章 龙兴故地寻根脉,中州沃野定新基(2 / 4)

决肉食和蛋类的鸭场旧址。李天学介绍道:“陛下,此地虽小,却是当年数千军民的口粮根基。永昌爷在此推行‘军民一体,屯垦自足’之策,为日后大业奠定了粮秣基础。”光武帝蹲下身,仔细查看麦苗长势,点头道:“民以食为天,军无粮则溃。先帝深谙此道。”

* **黑风荡小学:** 一座由几间茅屋改造的学堂,是当年永昌帝为军中子弟和流民孩童设立的启蒙之所。简陋的黑板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字迹,桌椅板凳都带着手工打造的痕迹。光武帝感慨道:“兴学育才,乃百年大计。即便在最艰难之时,先帝亦不忘启迪民智,此等远见,令人钦佩。”

* **炸药厂、钢厂、军械厂旧址:** 这些才是黑风荡真正的“硬实力”体现。几处依山挖掘的窑洞或搭建的简陋棚屋,便是当年生产火药、土法炼铁、打造简易武器的地方。设备极其原始——土高炉、石碾、铁砧、手摇钻床……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硝烟和铁锈的气息。张庆伟指着那些锈迹斑斑的工具说:“陛下,正是依靠这些简陋之物,黑风荡的义军才武装起来,剿灭四方匪患,最终拥有了对抗建奴的初始力量。后来永昌爷移驾临清,工业重心随之转移,此地便作为‘创业圣地’保留原貌,以警后世,创业维艰。”光武帝看着那些原始的炼钢炉渣,想象着父辈们在资源匮乏、技术落后的条件下,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万难的情景,心潮澎湃。他对随行的工部官员道:“科技日新月异,临清之厂已用上电炉、精密机床。然此间精神——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——永不可丢!当勒石铭记,令后世工者知来路之艰,守创业之魂!”

整个下午,光武帝都沉浸在黑风荡的历史氛围中。他走得极慢,问得极细,从当年如何解决饮水,到土法炼铁的配方,再到军械厂如何保证质量。每一个细节,都饱含着对父辈创业历程的无限追思与敬仰。夕阳为这片古老的山谷镀上一层金辉,也映照着光武帝眼中坚定的光芒。离开前,他在聚义堂前伫立良久,对着山谷深深一揖。随行众人,无不肃然。

翌日清晨,庞大的车队离开卫辉府,驶向古都开封。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,是拜谒光武帝的曾祖父母——永昌帝生身父母王寿与苏氏的陵寝。

开封城西,一处新近修建、规制庄严的陵园静静矗立。这便是河南官员为寻找并归葬的先祖——永昌帝追封的“无清帝”王寿及其后苏氏所建的“无清帝陵”。陵园规模不大,但庄严肃穆,神道、石像生、碑亭、享殿、宝顶一应俱全,严格按照帝陵次级规格建造。

河南巡抚张庆伟与开封知府(李天学随行)早已率众在陵前等候。光武帝与皇后乌兰图雅身着素服,神情庄重肃穆。在礼官的唱引下,一场庄重而略显悲怆的祭祀典礼开始。

鼓乐低沉,香烟袅袅。光武帝亲自主祭,行三跪九叩大礼。当他的额头触碰到冰冷的拜垫时,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。他曾祖父母,生前不过是挣扎于乱世的普通百姓,甚至可能死于非命,尸骨难寻。永昌帝穷尽一生,也未能找到他们的确切下落和任何族人。眼前宝顶之下,只有河南官员费尽心力寻回的几块疑似王寿的骸骨,以及用上等木料精心雕刻、书写着“苏氏”名字的牌位,合葬于此。真正的苏氏遗骸,以及王寿、苏氏两族的血脉亲缘,如同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迷雾,至今杳无音讯。

“列祖列宗在上,不孝玄孙凌,谨以清酌庶羞,祭告于无清帝、帝后陵前……”光武帝的声音在空旷的陵园中回荡,带着帝王的威严,也带着血脉后裔的孺慕与愧疚,“……孙儿蒙祖宗荫庇,承继大统,夙夜忧勤,惟恐有负先帝创业之艰,有负万民殷殷之望。今国势渐兴,然寻根问祖之心,未尝一日或忘。曾祖父母流离之苦,孙儿感同身受;族裔散佚之憾,实乃孙儿心头之痛!……伏祈祖宗在天之灵,默佑指引